文學類閱讀:分點作答,“點”從何來?
在高考閱讀類文本的主觀題中,有不少題目的答案是分點的。其原因,一是因為題目本身涵蓋面比較廣,答案不分點,就不能不能正確全面地完成答題任務。其次是有的題占分比較多,不分點,在批改人數多,批改時間緊的情況下,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判分的誤差。三是不分點的答案,一般處于“感性認識”層面,答案容易模糊、重復、條理不清。而分點就是對初步答案的進一步提煉,加工,使答案的表述明朗化、條理化、系統化,進入“理性認識”層面,因而更加正確、全面,切合題目要求。
有的考生由于缺少分點作答意識,把自以為是的答案胡亂地“堆”在一起作答,造成不全面,不準確,不系統。也有的答案雖然切合題意,由于重復、交叉、混雜造成閱卷教師的誤判,丟失了該得的分。
是否分點了就一定能夠得分,或者得到該得的分呢?不一定。有的學生想要分點,卻不知道點從何來,答題的“點”或“牛頭不對馬嘴”,或重復、交叉,造成分了“點”卻得不到“分”的狀況。因此,必須弄清“點從何來”這一關鍵問題。
一.“點”從文本來
能不能分點作答,分出的“點”能否得分,不僅僅是答案的形式問題和答題技巧問題。閱讀題答案的正確性與考生讀懂原文的程度有密切的依存關系,所有題目概莫能外,“分點作答”的答案也是如此。
“讀懂”包括讀懂文本的“整體”和“局部”,其中“整體把握”尤其重要。這是因為:(1)“詞不離句”,“句不離段”,“段不離篇”。沒有對全文的正確理解,局部的理解就難于避免片面性、表面性,答不到“點子上”。(2)很多題目就是針對“整體”命出來的,因為在命題人眼里,“整體”的重要性永遠大于局部。(3)有的題即使針對的是局部,但是與整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因此不能因為題目的局部性而企圖“走捷徑”,忽略甚至放棄把握整體。“整體把握”對考生來說,永遠是“邁不過的檻”。
所謂“整體把握”,其實就是弄清3個問題。(1)寫了什么?即弄清文章的內容。(2)為什么這么寫?即弄清文章的主題思想。(3)怎么寫的?即弄清文章的寫作特色。考生檢驗自己是否“整體把握”了文本,可以采用“自問自答法”,依次問自己上述3個問題。問的時候問題的順序不能錯亂,因為這3個問題的順序包含了讀者由淺入深地認識文本的基本規律。如果考生感到能夠比較全面地、順利地回答這3個問題了,表明答題的基礎和前提已經具備,可以進入答題環節了。反之,則需要繼續閱讀品悟直至“弄清”。否則,就難于避免“分點”的片面性、盲目性。
如江蘇省2009年高考第14題“請探究都江堰蘊含了“上善若水”的哪幾層深意。”該題是一道探究題。要想正確、全面地回答該題,需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,從內容和主題兩個角度挖掘文章蘊含的“深意”。其答案是“以水比喻“上善”,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;修筑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謂上善之人;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,做事要做上善之事。”答案的前2個“點”,并不針對某一段、一句,而須縱觀全文通過對“‘上善若水’在文中指的是什么?”這個問題的自問自答來揣摩,然后從“事”與“人”的角度分“點”。而第3個點需要變換角度,從“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”的角度推敲作者的寫作目的方能得出。如果考生不知道從內容、思想兩個角度作答,或者雖然知道,但是沒有讀懂文章,就分不出“點”來,即使分出了“點”,答案也文不對題。
二.“點”從題目來
要正確分“點”,還必須重視對題目的認真審讀。因為題目往往對“分點”提出了明確的要求。一旦誤讀或遺漏,都會造成“分點”的錯誤。
如江蘇省2009年第16題:“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,結尾說‘再續漢陽游,騎黃鶴’,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?(4分)”該題的答案是: “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,對外敵人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,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,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,轉到想象中‘提銳旅”’‘清河洛’ 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。”
從該題要求和命題人給出的答案,可以看出審題時必須注意如下幾點。
1.看清題目規定的答題區間。命題人對題目的答題區間有兩種表示。一是指定內容,明確地告訴考生,必須按照指定的內容尋找答案。如指定某一段、某一句、某個詞、某個特定內容等。二是提示答案的范圍。如指出“結合全文”、“根據某段”等。如上題的答案范圍就是從“開頭”到“結尾”。解題時,先要根據指定內容,尋找在有關語句在文中的位置,以便弄清其與上下文的聯系與區別。然后根據提示的范圍尋找答案。如果沒有提示答案的范圍,可以根據答題要求尋找,而內容所在位置與答案往往有一定的聯系。答案在指定內容的下文的較多見,在上文的較少見。如指定內容在文章的中間,則要注意與上下文是否都有聯系。
2. 看清題目規定的答題方向。答題的方向多種多樣,有的答題方向是明確的,如內容上直接告訴“內容”、“景象”、“思想感情”;有的在手法上直接告訴答題方向 “表達技巧”、是“表現手法”、“修辭手法”等。凡此類題,答案往往比較單一,只要根據方向答即可。有的則只是籠統地要求“簡要賞析”、“談談看法”、 “說出好處”等。此類題答案往往包括“本身”、“內容”、“主題”等若干個方面,需要全面回答。
3. 看清題目中蘊含的答題重點。如江蘇省2004年詩歌鑒賞題有一小題的答題要求為“詩題為《征人怨》,通篇雖無‘怨’字,但句句有‘怨情’,請作簡要賞析”,題中蘊含的答題要求是對每句詩歌都要賞析,不可遺漏。再如2008年江蘇省選考題實用類文本第19題:“根據文章內容,請概括楊守敬取得多方面學術成就的原因。”就要看清答題重點是“原因”,而不是“學術成就”。如上題,就要看清答題重點是“思想感情”的“變化”,而不是“思想感情”。
4. 要揣摩題中“點”的數量。有的題目“點的數量比較明確,如題中的表述是“哪種”,“何種”,那就說明只有一種,不可答2種以上,以免因被閱卷人認定為“貼標簽”而不得分。如是“哪兩層”,那就只能答2層,既不能多答,也不能少答。還有的是要求答“哪些”、“有什么”、“哪幾件”,或者干脆沒有任何具體要求,只是籠統地要求答“作用”,“理由”、“好處”等,那就要根據該題的占分結合文本內容來揣摩幾點。占分為偶數的,“點”要是它的公約數;如果是奇數的,往往有幾分就有幾“點”。
文章瀏覽
文學類閱讀:分點作答,“點”從何來?
來源:網絡 瀏覽:7765 下載:0 上傳:2013-05-31